东方万象易枝笔之见!
贾平凹:中国人为什么耗尽一生去得到房子?还是大作家看得透
人被房子围在口里,那就是囚。
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乡下的要做棺、拱墓,城里的有骨灰盒。其实,人是从泥土里来的,最后又化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后,装什么呢?
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有点投案自首。
过去的地主富农,买房买地,现在一般的农民省吃俭用,第一个建设就是盖房,活着没有盖所房子,好像一个总统没有治理好国家一样,很丢人的。
时下的房地产很热,大款们也是广置房产,都要囚,囚了自己,还要给子子孙孙都有囚的地方。
为了房子,人间闹了多少悲剧:因没房女朋友告吹了。
三代同室,以帘相隔,夫妻不能早睡,睡下不敢发声,生出性的冷淡和阳痿。单位里,一年盖楼,三年分楼,好同事成了乌眼鸡似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与分房不公的领导鱼死网破。
人为什么都要自个儿寻囚呢?没有可以关了门、掩了窗,与相好谈恋爱的房子,那么到树林子去,在山坡上,在洁净鹅卵石的河滩,上有明月,近有清风,水波不兴,野花幽香,这么好的环境只有放肆了爱才不辜负。
可是,没有个房子,哪里都是你的,哪里又岂能是你的?雁过长空无痕,春梦醒来没影,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属于你,就是这房子里的空间归你,砰地推开,砰地关上。
可以在里边四脚拉叉地躺着抽烟,可以伏在沙发上喘息;沏一壶茶品品清寂,没有书记和警察,叱斥老婆和孩子。和尚没有家,也还有个庙。
人就是有这么个坏毛病,自由的时候想着囚,囚了又想到自由。
现在的官们款们房子有几幢数套,一套里有多厨多厕,却向往没墙没顶的大自然,十天半月就去山地野外游览,穿宽鞋,过草地,吃大锅,放响屁,放浪一下形骸。
没房子的,走到公共厕所都在暗暗设计:这房子若归我了,床放在哪儿好,灶安在哪儿好。
人都被上帝分配在地球上,地球又有引力,否则,在某个早晨,人都会突然飞掉。
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房子的,是一室的或者两室三室的——人什么都不怕,人是怕人,所以用房子隔开,家是一人或数人被房子囚起来。一个村寨有村寨墙,一个城有城墙。
人生的日子整齐分割为四季一年,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每人每家的居住就如同将一把草药塞进药铺药柜的一个格屉一个格屉里,有门牌号码,以数字固定了——《易经》就是这么研究人的,产生了定数之说。人逃不出为自己规定的数字的。
有了房子,如鸟停在了枝头,即使四处漂泊,即使心还去流浪,那口锅有地方,床有地方,心里吃了秤锤般的实在,因此不论是乡下还是闹市,没有人走错过家门,最要看重的是他家的钥匙。
有家就有了私产和私心,以前有些农民出门在外,要拉屎都要憋着跑回去,拉在他家的茅坑里,憋不住的,拉下来也用石头溅飞,不能让别的捡拾去。
而工厂的工人,也有人有了每天要带些厂里的幺小么零碎回家的瘾,如钳子呀,铁丝呀,钉子呀,实在想不出拿什么了,吃过饭的饭盒里也要装些水泥灰。
房间里,随心所欲地布置了,在外做什么职业,在内就表现什么风格,或者在外得不到的,在内就要补上。
官人们的坐椅大,躺椅长,桌上有两副眼镜,看报纸一副,看人一副,墙上要有大的地图,书架里有领袖的装帧豪华的文集。
款人们的房间里英文字母最多,以钱币叠成的菠萝挂在墙上,有一个壁橱是供了财神的,通有电光,遥感能发“财源茂盛”之声,想做艺术家的布置出了比艺术家还艺术家的氛围,有完整的盘羊头骨,有偌大的插画轴瓷缸,书不上架堆在桌上,纸烟拆开用烟斗来吸。
那些自己做苦工偏要培养儿女做音乐家的,钢琴摆在窗下。病恹恹的,常年卧床的,挂龙泉剑在床头。
而实在的人,过平常日子,家具是逐步添办的,色调不一,米袋子同浴盆、凉鞋、舍不得丢的吃过饼干的盒子塞在床下,醋瓶子、蒜瓣和《新华字典》共放于缝纫机面板上。
墙上是全家照片镜框和孩子的三好学生奖状,他们今天把桌子移靠窗,明天床又东西向变为南北向,常变要出新,再折腾还是拥挤。
书上写着的是:家是避风港,家是安乐窝。有房子当然不能算家,有妻子儿女却没有房,也不算有家。家是在广大的空间里把自己囚住的一根桩。
有趣的是,越是贪恋,越是经营,心灵的空间越小,其对社会的逃避性越大。家真是船能避风吗,有窝就有安与乐吗?
人生是烦恼的人生,没做官的有想做做不上的烦恼,做了官有不想做不做不行的烦恼。有牙往往没有锅盔(一种硬饼),有了锅盔又往往没了牙齿。
所以,房间如何布置,家庭如何经营都不重要,睡草铺如果能起鼾声,绝对比睡在席梦思沙发床上辗转不眠为好。
用不着热羡和嫉妒他人的千般好,用不着哀叹和怨恨自己的万般苦,也用不着耻笑和贱看别人不如自己,生命的快活并不在于穷与富、贵与贱。
奋斗,赚钱,总算有满意的房子了,总算布置得满意了,人囚在家里达到人初衷了吧?
人的毛病就来了!人又要冲出这个囚地,“情人”一词越来越公开使用;许多男人都在说,最大的快乐是妻子回了娘家;普遍流行起“能买来床,买不来睡眠,能买来食物,买不来胃口,能买来学位,买不来学问”……蚕是以自吐的丝囚了自己的,蚕又要出来,变个蝴蝶也要出来。
人不能圆满,圆满就要缺,求缺着才平安,才持静守神。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东方易枝笔撰
万象东方易枝笔之见
英国首相下台,中国领袖访欧,背后勾连意味深长
1
又要折掉一个在职国家领导人的节奏。
2019年3月27日,被中国人称为“梅姨”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保守党议员会议上承诺,如果议员支持脱欧协议,她将会提前下台。
很少听见哪个党首这样对本党党员讲话。
在讲这番话之前,她刚刚在议会收获了8个“No”,连一个安慰性的“Yes”都没有。
心疼梅姨三分钟,都到这般田地了,居然还不直接撂挑子走人,让只会耍嘴炮的议员们去处理吧,仍想着一力承担翻过脱欧最难的槛。
英国人民太儿戏!政客们太投入!
议会里吵得声嘶力竭,特蕾莎退无可退,仅剩“辞职”这张底牌……而当年用选票支持脱欧的英国人——媒体说有600万人签请愿书,100万人走上街头——现在又跳出来反对脱欧,要求进行第二次公投,决定是否继续现在的脱欧进程。
3月23日,伦敦有100万人走上街头,这是英国最大规模的一次脱欧抗议活动
都知道英国人讨厌政客、讨厌文官、讨厌官员,但这一次连媒体都开始心疼首相,《每日快报》的标题是:你们还想让她做到什么(才会满意)?
英国脱欧这出大戏,用现实暴露出了民主制度低效、公众不靠谱的最极端一面。在此,不得不赞一下23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老爷子:眼光那是真得毒。
2
当特蕾莎与反对者在伦敦进行着激辩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刚刚在巴黎欢迎完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来访。
相比英国,中国现在才是欧盟近期发文件声明要“警惕”的对象。导火索是,意大利这个两面三刀的家伙居然成了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一个G7国家。
英国脱欧的震撼早已随着时间消失无踪,对此,欧盟现在的心态比较轻松。
法国欧洲事务部长娜塔莉·卢瓦索甚至有闲心调侃,她给自己猫起名叫“Brexit(英国脱欧)”。卢瓦索说她的猫每天早上拼命叫着要出门,但真替它打开门,他又待在原地不动了。
对于中国,欧盟一周前刚刚通过了一个文件,除了再也不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外,强调要结成统一战线和中国打交道。
于是,法国这次发明了一种奇怪的欢迎仪式。马克龙拉来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欧盟执委会主席容克一起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会面。
这被解读为“避免和中国进行单纯双边接触”。
所以,即便中国在法国签订了大单,比如300架空中客车飞机的采购协议,但是这场别有深意的欢迎,除了显示中国很重要之外,更体现了欧洲内心的纠结。
德国外长马斯的话很直白,
“在面对中国、俄罗斯、美国这种巨人的时候,我们若要活下来,就只能让欧盟团结一致”。
他还指桑骂槐般地说,
“如果有国家相信他们可以跟中国进行聪明的交易,那么当他们醒来,领悟到自己有多依赖中国时,他们会感到吃惊。”
后面这句,显然是在点醒意大利。
只不过,意大利现在根本不领这个情。况且,在历史上若干次关键时候,意大利总是能恰到好处的站对队。
3
英国、欧盟、中国,包含了安理会3个常任理事国,或者中国所说的多极化中的3个极,它们在3月底这两天发生的勾连十分奇妙,意味深远。
尽管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如果再有一次公投,英国铁定无法脱欧,但是英国的保守派政治家却义无反顾地推进,要拿回在经济、移民政策方面的独立十分强烈。
欧盟乐见英国自讨苦吃,但是移民政策的大坑正让其深陷其中,民粹主义上升,右翼政党得势,分裂力量正在集聚,搞不好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就能发现分裂力量主导了这个代表欧洲团结的机构。
意大利本就是英国之后,欧盟另一个不确定因素,预算案又几次被欧盟驳回,经济重压之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就是救命稻草。意大利稳住了,欧盟也能稳定许多,那意大利到底该不该和中国接近呢?好纠结。
偏偏中美贸易战让欧盟第一次意识到,无论中美继续斗下去还是最终妥协,欧洲的部分利益都必然会成为牺牲品,欧洲必须团结才能和美国、中国公平交(kang)往(zheng)的危机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
事实上,上述的都只是表象。
迫使这些国家选择困难的动因,就是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所讲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中国第一次被列强视为一个真正的“巨头”。
这加剧了英国与欧盟的选择困难,即怎样才能提升自己在未来大国纵横捭阖之中的博弈地位。
英国的麻烦来自外部,单凭英国自己已然分量不足,但英国也有天然的战略优势:
要么进一步强化与美国的特殊伙伴关系——全球仅此一对别无分号,即使是出现特朗普这样自私的家伙;
或者,把自己绑在欧盟的战车上,尽管欧洲团结正变得越来越不靠谱。
对欧盟的挑战来自内部:
是放弃“烂好人”般的移民政策,寄希望内部滋生的民粹主义能为欧洲所用;
或者继续贯彻多样化的政治正确,把希望放在未来的融合上,哪怕为此先自乱阵脚一段时间。
自私的美国、成长的中国、强势的俄罗斯,哪一个单独出现都够老牌的欧洲列强们内心打鼓,现在是三个一起出现了。
4
都在说,英国脱欧难产是因为缺乏共识,因为党争,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问题是,为什么会无法达成共识。
英国是一个老牌帝国,拥有现代国际关系中最悠久的经验积累,这使得英国常常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选择相对稳妥的道路。
中国很喜欢挂在嘴边的那句: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利益永恒,就出自英国老牌政治家帕麦斯顿。它也长期是英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
媒体、民调都认为如果举行第二次公投,英国铁定会留在欧盟,那么就顺应民意搞公投就是,困扰英国当下的麻烦就会迎刃而解。
而且,对于英国的脱欧困境,欧盟始终保持施压的同时又网开一面,但是代表保守主义的英国政治家为什么还会三年里始终坚持走一条最难的路。
解释之一:维持英国的政治传统。
现代政治尤其强调程序正义,特别提防“多数暴政”。脱欧公投从程序上没有瑕疵,为了同一个问题随随便便就诉诸又一次公投,会大大削弱政治的合法性。
解释之二:英国人死要面子。
尤其是欧洲诸国面前,英国人总是有一种超然于外的“光荣孤立”的体面。既然已经决定脱欧,哪怕脱欧后第二天再明确表示后悔,也要把流程走完。
解释之三:利益选择
国际关系格局深度变化已经开始(其中就包含中国角色上升的因素)。英国需要为未来的大国博弈找到最适合英国、最舒服的位置。无论是未来进一步强化英美特殊伙伴关系,还是绑定欧盟,都可以利用脱欧这个动作,做一番权衡。
我倾向于这三点因素都有,但第三点的重要性正在变重。更重要的是,第三点只在一些精英,一些真正能左右英国选择的人的考虑之中,只有他们拥有足够的技巧、意志去对抗汹汹民意。
事实上,英国脱欧、欧盟遭受分崩离析的困扰还不是大变革、大重组时代的主线;过去一百年,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的崛起。在这个变量影响下,类似美联储加不加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东盟一体化等等都将被赋予新的视角和意义。
变动带来不确定性,变动同样意味着机会。
东方易枝笔撰